穿越青葱初夏的雨幕帘珠,跨越红色长河的峥嵘历史,12级T-C创新荣誉班的同学真切感悟了一段生动且深刻的中国近代史。
2014年5月24日下午,阳光明媚。计科系12级T-C创新荣誉班全体同学在班主任张海强老师以及韩毅老师的带领下,乘车赴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参观。
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聚落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成都安仁古镇,占地500亩,现已建成开放24座场馆,共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
(全班同学在建川博物馆游客中心广场前合影)
同学们来到抗战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中国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胜利。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采用腐蚀钢化玻璃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是该馆与四川省老干局合作,并从四川黄埔同学会以及部分慕名而来的抗战老兵收集而得到的,共有3810名抗战老兵的手模。
(图为老兵手印广场)
(图为在手印广场前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兵手印广场历史)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中流抵住广场前的宣传栏,认真学习了解建川博物馆的历史。
(图为同学们认真阅读建川博物馆的历史)
在壮士雕像群广场,200名抗日名将雕塑像放置在一个"V"字形的下沉凹槽空间环境中,这样的设计能让民众渗透到雕塑群中,与抗日壮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广场纵深81.5米:这个数字代表8月15日这一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抗战胜利日;而广场的前宽45米:寓意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在1945年;后宽31米: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发生,从这时起日本就血腥地揭开了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史。 凹槽两侧壁各四段红色花岗石影雕,表现抗战历史报刊照片。凹槽地面为中国抗战期间各战区和战役示意图,并设置有关抗战文字数据和适当的地景装置。参观者自前面俯瞰整体,其气势恢弘,如进入阵列中穿行,与抗日"壮士"并肩,将更能感受到一段悲壮而激昂的历史。 整个抗日壮士广场仿照秦朝兵马俑式的"排兵布阵",以显示其强大的抗战阵势。
(图为壮士广场)
200抗日壮士中无不是赫赫有名的伟人、名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杨靖宇、叶挺,以及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张治中、何应钦、孙立人……,其中还包括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中有领袖,有指挥或参加过重大战役、战斗的指战员,有的是英勇牺牲的著名烈士。200 抗日"壮士"将按照他们生前参与的战区位置"站位",在各"战区"中,再具体按照重大战役、战斗分组排列"站位":如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佟麟阁在"卢沟桥事变"、聂荣臻在"平型关大捷"、彭德怀在"百团大战"、李宗仁在"血战台儿庄"……在1931年至1945年间的43项重大战役、战斗、重大军事活动里,200名爱国将士或研读文件、或发号施令、或浴血沙场,凝固的塑像生动再现中华民族对抗敌人浴血战斗争取民族独立的宏大场面。
“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些在地震中损坏的车辆和参与救灾的消防工程车,那些抗震救灾现场的摸拟废墟场景,那一张张地震图片,那一句句悲壮的诗歌,还有那只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屈不挠的“猪坚强”,向大家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残酷,彰显着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天灾,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实力与魄力。同学们表情严肃,安静地走过一个个的展馆。他们之中有好些人参与了震后防灾减灾工作,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鲜活的场景又唤起了他们对那段争分夺秒创新为民、奔赴一线科技救灾的深刻记忆。
让旧时代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根源。正如建川博物馆门前的石柱上赫然写着“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这是樊建川建馆的宗旨,警示着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创造未来。这也是本次参观活动同学们收获的宝贵财富。此次12级创新荣誉班的活动到此结束,在归途中,同学们畅谈着此次活动所收获的心得,感动于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挥洒的热血、感激于先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