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即将开课同学的一封信:灾难、信念与你
发布时间:2020年2月26日      阅读:856

同学们: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你还好吗?

想到又要与你见面,虽然还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虽然只能通过网上课堂,但我依然激动万分。

我觉得与你相隔了一个世纪,我们彼此隔绝,但却前所未有地牵挂着对方。

这样的日子实在罕见,而这样的日子也给了我们一种新的体验:它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存在于21世纪的中国,存在于一个彼此命运高度关联的时代。

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庚子年的春天,但我更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个春天,不要忘记这个春天给予你的所有生命经验。

1、灾难

疫情之初,我给几位武汉的朋友发去微信,收到他们安好的反馈,甚至调皮的胡侃,我很放心——这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举重若轻是成大事者多有的气质。

我还频频被全国驰援湖北的新闻打动,深感陌生人之间的特殊“会面”,恰说明了文明的意义。

同时,我也看到一些海外媒体的报道,它们把新型冠状病毒加以“中国”或“武汉”前缀,让一场本为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瞬间转化为地域或民族的对立。这真是让我不知作何言语。

“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清末诗僧巨赞在杭州灵隐寺给日本友人写了这样两句诗。

在他那里,朗朗乾坤,芸芸众生,都是彼此关联的情感,生则俱荣伤则俱哀。

可为什么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人群与人群间却仍有如此深的成见?

原谅我很难在这里追问这一话题。但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灾难面前,人类理应结成一个坚实且温暖的命运共同体。

疫情就是战争,不幸的是这次战争的前线在中国,所幸的是战争的后方是全世界。

同学们,你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场灾难!它的意义绝不只是“某些人该死”,更要紧的是——“我们要站出来!”

我确实很难忘记那些逆行者的笑容,忘记那些捐赠者的言辞,忘记那些为世界铸就抗疫长城的、与你我一般无二的血肉之躯。

2、信念

你还记得《流浪地球》吗?杭州沦陷了,北京CBD一片死寂,上海东方明珠被冻成了擎天的冰柱。

可是,地下城里的刘启和韩朵朵,还是想到外面看看。这会不会多少有些类似这段时间的你?如果你也想出去浪,我劝你还是谨慎。

侥幸与轻慢,是病毒得以肆虐的理由之一。

愈是在危难关头,愈要有敬畏之心。读书人,所敬者何事?我以为是知识与真诚。

流行病学与公共医学是相当专业之事,面对疫情中的种种谣言,你要有辨别之心。而作为大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却不应止于此。

更重要的是在“兵荒马乱”中,用知识反思现实,为自己“开天辟地”。

只有真诚地信仰知识,相信知识来源于人民,又终将回到人民之中,才能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起身来,迈开步子,走向前线。

说到读书,这个寒假我又重读了《鼠疫》。里边有句话我印象极深,英雄的医生里厄说:“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真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你更要相信他人,相信由一个个他人组成的群体;而唯有真诚,才能让这样的群体成型,并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3、关于“你”

这段时间,我欣喜又感动地看到浙大医学院女生在接到“从一线撤下”的通知后,奋笔写下了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看到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或奔赴前线,或坚守基层;看到数不过来的同事、学生参与疫情防控,用他们的知识、信仰、身体,乃至生命,挡在了我们与病毒之间。

他们中有95后的学生,也有45后的院士。其实,无论年龄,只要他们心底保有对人类未来的真诚向往,他们就不但是青年,更是青年中的典范。与他们为伍,我何其荣幸!

在疫情中,我也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与美、英两国学者一起翻译、转发了一些国内主流媒体的感人报道。但更多时候,我还是一个人望着天空。

也许你和我一样?但请不要把“放空”变成“发呆”。病毒在繁忙生活与加速社会中,不由分说地摁下暂停键,那么不妨让自己从忙碌中安静下来,做好开学的准备。

欢迎你回到课堂,更期待与你相聚在启真湖畔。祝愿你在新学期勇猛精进,学业有成;祝愿我们脚下的土地春回日暖,万象更新!

来源:共青团中央

Copyright © 2002-2024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